咨询热线010-84856515
24小时专家热线010-84856515
国际案例———伦敦湿地中心
伦敦湿地中心(London Wetland Center) 离市中心5km,位于伦敦市西南部泰晤士河围绕着的一个半岛状地带:巴·艾尔姆(Barn Elms)区中,湿地公园共占地42. 5hm2,是世界上第一个建在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原来是4个废弃的混凝土水库,经填埋土壤40万土石方,形成了湖泊、池塘、水塘以及沼泽等水体,种植树木2万7千株,30多万株水生植物[4]。将其改造成为现今欧洲最大的城市人工湿地系统。
开发模式原有水库的拥有者泰晤士水务公司与野禽及湿地基金会(The Wildfowl & Wetlands Trust(WWT) 合作,将水库转换成湿地自然保护中心和环境教育中心。 《城镇和国家计划法令1990》为重建提供了法律依据。为了解决兴建湿地公园的资金问题,野禽及湿地基金会与名叫伯克利房地产的地产商合作,国会允许出售少量土地给这家房地产商在湿地旁边盖房子。项目运作10年来,成为物种保护的胜地,每年吸引栖息鸟类超过180种,成为业余乃至职业观鸟者的课堂,累计吸引全世界参观者接近千万人次。不仅泰晤士水务公司、水禽和湿地信托基金因此项目而获得同业的尊敬,甚至连伯克利房地产公司也因此获利不菲,实现了三方都赢的局面。
规划设计伦敦湿地中心的成功还在于湿地项目的规划设计。规划设计有两个主要目的:(1)为多种湿地生物提供最大限度地饲养、栖息和繁殖机会。(2)让参观者在不破坏保护地价值的情况下、近距离观察野生生物,并在游憩之余学习更多有关湿地的知识[5]。 规划设计理念是以“水”为灵魂。以水为主体贯穿于整个公园,区域中水位高低和涨落频率各不相同,因此,每一个水域都需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湿地公园的主体是“人”。公园不得不考虑“人”的因素,如何让这两者之间和谐共存,则是设计中最大的难点。为了实现以上两个目的,湿地公园在设计上针对水体和人流两方面做出精心的处理。设计者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将整个公园分成若干的区域和点。规划设计结构按照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湿地公园被划分为6个清晰的栖息地和水文区域,其中包括3个开放水域:蓄水泻湖、主湖、保护性泻湖,以及1个芦苇沼泽地、1个季节性浸水牧草区域和1个泥地区域———这6个水域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在总体布局上以主湖水域为中心,其余水域和陆地围绕其错落分布、构成公园的多种湿地地貌。
水域和陆地之间均采用自然的斜坡交接。陆地上建立了一个复杂的沟渠网将水引入,沟渠之间是平缓的丘陵和耕地,精致的地形设计使得水位稍微提高一点,就能产生一大片浅浅的湿泥地。作为一个公共游憩场所,伦敦湿地公园对参观者开放,但同时力求让游客在近距离观测野生生物的同时,不惊扰生物的休养生息、不破坏保护地的价值。
地区案例———香港城市湿地公园
香港湿地公园位于天水围新市镇东北隅,接近香港与深圳的边境,占地61 hm2。这座公园是香港环境保护实践和可持续发展两者相结合的首个范例。它充分发挥了自然保育旅游、教育和市民休闲娱乐功能,这些截然不同并可能相悖的多种功能因此在香港甚或整个亚洲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仅补偿了因为都市发展而失去的湿地,更是分隔了天水围与后海湾拉姆萨尔公约湿地和东北面的米埔沼泽区。
规划设计目标和生态设计理念Met Studio设计公司和英国野生鸟类与湿地基金会(WWT)对该项目制定战略性管理规划,主要概括了用来指导下一阶段湿地公园设计的目标及导则。香港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设一个世界级的旅游景点,服务市民、游客及对野生生物和生态学有专门兴趣的人士;展示香港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并强调必须予以保护;提供一 个有别于一般观光地方的景点,以扩展游客在香港的旅游体验;切合本港居民的康乐活动需求;提供可与米埔沼泽自然护理区相辅相成的设施;提供教育机会和加强市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成为独具特色的教育、研究和资源中心
为了实现上述多样化的设计目标,香港政府成立专责小组,并选择资深的景观设计师,确立了3个主要的生态设计理念:环保优先的理念;可持续的概念;人物和谐共生理念。
项目的生态设计湿地公园的设计始终以环保为优先考虑。游客踏足公园便会很容易见到这些顾及环保的设计。例如访客中心将空间、天、水连接起来,并在屋顶设有大片草地,游客可以毫无障碍地在缓缓倾斜的草坡屋顶上漫步欣赏周围的湿地风光;通过采用高效的地热系统,使用地面作为热交换的空调/ 加热系统避免了排风孔、冷却塔和其他设备的使用。大量采用木制百叶装置,制造遮荫效果;洗手间采用6 L的低容量水厕,减少水的消耗等。
可持续的概念在湿地公园的各处得以体现,主要包括物料的选用、水系统的设计和能源利用几个方面。例如优先采用可以更新的软木材而不是硬木材;研成粉末的硅酸盐粉煤灰代替了一部分水泥掺入到混凝土中以增加其防水性;利用可以获得的天然水资源,重建淡水和咸淡水栖息地;在空调设施中采用地温冷却系统,通过埋设于地下50m深的管槽内的聚乙烯管组成的抽送系统,以达到充分利用相对稳定并且几乎保持恒定的存在于地表以下几米的地温等,在植物景观中除乡土植物材料的运用之外,花园中原有乔木和灌木都被尽可能地保留。建筑转变成接待中心和售票室以后,树木或保留在原地,或迁到公园的其他位置。
对于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设计者主要通过合理的功能布局和湿地生境的创造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整个湿地公园被划分为旅游休闲区和湿地保护区。其中旅游休闲区主要是为游客提供在不破坏自然的同时,欣赏、研究、洞悉自然的场所,主要包括室内游客中心和室外展览区等;湿地保护区占地约60 hm2,由不同的生境构成,包括淡水和咸淡水栖息地、淡水湖、淡水沼泽、芦苇床、草地、矮树林、人造泥滩、红树林、林木区等,使游客能够亲身体验湿地自然环境和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特点。
国内案例———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西溪模式西溪模式可概括为:根据国家的湿地公园试点要求,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原则,全面加强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积极进行生态系统保护、园区环境修复、法规条例制定等。
西溪规划西溪湿地规划统筹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决定了湿地公园的保护规划是一个特殊的规划体系,是一种区域性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划体系。(1)专项深入参照《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和《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要求;(2)多科综合湿地公园的规划,是一个地区性的具有特色的生态发展规划系统(包括自然生态规划、文化生态规划、科研科普规划、乡村/社区发展规划、生态经济规划、生态旅游规划等系列),也是一个整体恢复、综合“疗复”的系统规划;(3)区域整合西溪湿地规划,虽然是园区内的规划,但其生态系统也受到园 区外环境的影响,因此西溪湿地的规划必须与周边规划整合与配套。
游憩产品和项目的策划西溪湿地游憩产品和项目的策划主要考虑3方面的因素:(1)基于湿地自然生态,充分体现湿地特点。主要项目有陆地和水上湿地自然观光、观鸟、观鱼、观虫等,利用湿地进行自然知识和生态知识的教育,建造了中国湿地博物馆;(2)选择性保留原有民居,西溪湿地是将农居建筑分为搬迁型、控制型和聚居型3种类型来处理,尊重和挖掘民俗。民俗旅游项目包括农居、农具参观,每年开展的柿子节、龙舟节等;(3)放在杭州市城市公园体系中来策划、设计游憩产品,深受杭州市民和外地旅游者的喜爱。西溪湿地通过差异化来实现与城市其他 旅游区的一体化,已经形成西湖、西溪湿地、西冷印社杭州“三西”品牌。
西溪管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发展,涉及到政府、百姓、原住居民、经营组织等多种实体利益,要公众利益、原居民利益、社会团体利益兼顾,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平衡。
西溪湿地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组建机构对它的管理和利用,必须坚持公共为先、政府主导的管理方针。以民为先妥善安置原住户,优先安排当地村民,优先免费开放。依法管理通过制定、完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和水 利、动植物规划、周边景观控制等专项规划,确保按规划严格实施。加强对湿地景观的控制在保护区外确定景观控制区,设置外围生态带,通过制定控制性详规,使之成为城市与湿地之间的过渡带、缓冲区,成为城市新的生态空间。扩大公众参与打造科普基地,西溪湿地作为湿地知识普及和生态道德教育场所,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成立湿地观鸟协会、动植物保护协会等群众组织,引导公众关心湿地、爱护湿地。
北京华汉旅规划设计研究院
网址:http://www.bjhhlv.com/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007-0768 010-58236282
传真:010-58235542
市场咨询邮箱:huahanlv@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