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们一直积极探索和寻找新的保护和发展之路。它留给我们的是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是历史岁月的印记。一片片历史街区、一条条古老街巷、一座座传统建筑,就像一部部史书、一卷卷档案,记录着城市的沧桑岁月,贮存着城市的文化信息,见证了城市的发展轨迹。北京华汉旅规划设计研究院(http://www.bjhhlv.com/),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历史名城保护与开发的研究,积淀了深厚的规划理念与技术基础,接下来就看看我们的一些思路吧。
一、从旧城改造走向古城保护
市场经济时代,衰落的文化古城远远不是强势的商业的对手,伴随着“隆隆”的推土机声,一片片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座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旧城区是城市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方,需要进行重点保护,留下一些古城最后的印象。
二、从单体保护走向整体保护
一个拥有完整历史风貌古城的城市,才是一个伟大的城市,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仅仅注重保护单体文化遗产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就割断了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最终沦为“文化孤岛”。像埃及的开罗,意大利的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德国的吕贝克,中国的平遥古城等,就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典范。
三、从两相对立走向两全其美
历史文化名城始终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徘徊,划区保护肢解了古城的整体风貌,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不复存在。我们为何不能做到古城是纯粹的古城,新区是纯粹的新区,一个传统、一个现代,一个古、一个新,两者产生强烈的对比,对比形成强烈的冲突,冲突产生强大的文化张力,张力彰显城市的文化魅力,给人带来深刻的思考和绚丽的想象。
四、从文化造假走向修旧如旧
在文化遗产遭遇巨大建设性和自然力双重破坏的历史条件下,寻找正确的
文化名城保护之路是当务之急。中国以砖木结构为主,屋宇残破不堪难以保存,不加修复就会彻底毁灭。但大规模修复,又会影响文化遗存的原真性,蒙受“文化造假”的责难。其实,文物保护自古以来就有经常保养、局部维修加固、重大修缮和复原重建等方法,这样才使许多重要的建筑得以传承下来。现存之
岳阳楼就为清代重修,否则一千多年久远的历史遗迹就会消失。
五、从文化包袱走向产业创新
文化遗产具有历史价值、美学价值、认识价值、科学价值,而且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日本的京都、奈良,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都是见证。它是文化理想的旗帜,历史情怀的表达,民族精神的象征。站在名城古都,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子孙后代可以从它身上不断汲取更多智慧的养分、精神的能量和文明的情愫,可以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从个性泯灭走向特色张扬
经济全球化使得城市发展日益趋同化,导致“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的特色危机。文化特色既是城市景观中极具活力的视觉要素,又是构成城市形象的精神和灵魂。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地域、历史文化的代表,都应将自己鲜明的个性彰显出来,走自己的路,续写祖先的辉煌。
一座饱经千年沧桑的完整古城,延续着曾经的辉煌,传递着历史的回响;一座充满创造活力的现代新区,熔铸着时代的精神,塑造着城市的品格。华汉旅秉承“精确定位,创意落地“的规划宗旨,愿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开发,分担一些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