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功能
从城市生命系统看,景观网络有以下几个功能:
①促进新陈代谢。因为城市是个有机体,必须通过螺旋式的、而不是呆板的状态让它循环,
城市景观网要起到这样的作用;
②平衡社会生态。从景观网络的层次性出发,根据不同的人口分布及各个阶层不同的需求进行布局,以满足各类人的活动需求;
③协调人与自然。人工的东西过于集中将会形成对自然的破坏和对抗,通过融合与渗透的手法,把生态景观线或面引入,从而缓解这种人工物过于集中而造成的对自然生态的压力与矛盾;
④形成安全格局。通过景观网络中人与动、植物的交流、动、植物之间的交流,形成合理、安全的距离,以维护生态的可持续过程。
2、人本意义
人本意义指的是城市景观网络对人的作用。人本意义不仅体现城市景观网络的创造者,而且还要考虑如何去服务周围的人,包括不同阶层的人,特别是那些易于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人是平等的,人又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景观网络要体现多样性。对景观网络的塑造要考虑使用的方便和宜人的空间尺度。
很多城市花了很多钱去建设大广场、景观大道等形象工程,但景观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其决策者和设计者没有明白城市景观网络中的关键点在哪里,关键的线和面在哪里。城市社会由多样化的人组成:有富人,有穷人;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有没受过教育的人;有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年龄。这种多样化要求我们在景观规划中满足各种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的人的需求。
3、审美价值
城市景观网络的构建不仅要考虑景观的空间格局和其生态功能,作为可以被人直接感知的网络空间形态,还要考虑其审美价值。
景观网络的设计应符合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即遵守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等。
(1)节奏与韵律。由相同的元素或几种元素合成一个单元,再像细胞一样不断叠加生长,形成不同层次的城市景观网络,这也包含了很多审美的意义。例如,澳门市政厅前广场铺地,具有强烈的节奏韵律感,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叠加与生长,具有网络的意义。广西少数民族村庄的民居,具有相同的建筑形式,如吊脚楼,运用了相同的建筑符号。
(2)均衡与稳定。城市景观网络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排列与组合,须讲究各种要素比例的均衡与稳定。为了避免呆板,时常除了均匀、规律、对称等形式外,还有渐变、起伏、交错和非对称的处理,追求静态与动态的结合,讲究动态的平衡与稳定。
(3)对比与微差。在城市的景观塑造过程中,对轴线、走廊、节点、标志、景区等景观元素的塑造,一般都会注重虚实的对比或阴阳的对比与和谐。有时运用均质中突然产生变异的景观处理手法,能给人万绿丛中一点红、耳目一新和相得益彰的美感。
(4)尺度与比例。小尺度的景观给人亲切感,人们易于亲近和易于把握,如中国古典园林中就有很多这样的造园要素,诸如假山、水池、凉亭、长廊、小桥和盆景等。大尺度的景观易给人开阔、雄伟、磅礴的气势,如大江大河、人造大地景观等等。不同的比例和尺度会给人不同的感官刺激和美的感受。
(5)理性与浪漫。理性与浪漫体现的恰恰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东方文化是感性而含蓄的,就审美价值而言,追求自由、曲折,强调曲径通幽和步移景异的效果。而西方文化是理性且裸露的,它追求规则、直率和一览无余的效果,如意大利的台地园和法国的几何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