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汉旅官方微博

最新动态

竭诚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010-84856515

24小时专家热线010-84856515

在线交流

经典案例

  •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旅游新城概规、控规及城市设计
  • 洛阳市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
  • 河南省平顶山市文化产业规划
  • 盘县竹海旅游景区建设发展规划
  • 重庆万州长滩温泉——潭獐峡旅游景区规划

首页 > 最新动态 > 旅游问答 >

旅游问答

景区的游客流量如何进行控制?发布日期:2017-08-30  作者:华汉旅业

  科学推动景区流量调控,首先要摆脱门票经济桎梏,转变旅游收入就是门票收入的落后观念,正确认识游客容量与景区发展的关系,看到景区承载力的有限性,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对景区最大承载量进行科学设置、细分管理,并充分运用科技手段进行有效管理。当然,核心要按照五大发展理念要求,大力推进全域旅游,推动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增加有效旅游供给,实现科学供需平衡。
 
  一、执行《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标准,科学核定景区最大承载量
 
  2015年4月,国家旅游局发布《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强调“景区应结合国家、地方和行业已颁布的相关法规、政策、标准,采用定量与定性、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方法核定最大承载量。”同年7月,国家旅游局向社会公布全国所有5A级旅游景区的日最大承载量和瞬时最大承载量。随后,各省市区纷纷响应,陆续公布了部分4A级旅游景区的最大承载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热议和好评,并在流量调控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当前,国家旅游局正在旅游全行业部署开展“景区流量控制治理行动”。核定景区最大承载量是流量调控的基础和前提,为做好这项工作,景区管理者要遵守《导则》标准,并注意以下几点:
 
  1、全面摸底,科学核定。
 
  全面采集资料,不仅要考虑景区内的空间容量、热门景点分布、游客停留时长、停车场车位数、厕所厕位数量、垃圾最大处理量以及景区对声音、温度、空气变化的承受能力等,还要充分考虑到景区周边的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行业的接待能力,甚至要考虑到不同天气情况导致的最大承载量变化,这样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数据,才能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2、分类设置,做好细分。
 
  分清景区类型,山岳型景区、游乐型景区、文博院馆等不同类型的景区其最大承载量的表现形式存在着差异。综合型景区要对各类型景点的最大承载量进行细分。如神农架景区对所包含的五个景区的容量分别进行科学测算,世界遗产所在的神农顶景区,单日游客量不超过3万人次,这是根据每天的每个时段、每个批次、每个游客的逗留时间、替换频率,以及景区生态承载能力来测算的;神农架大九湖景区则每天限流7500人次,主要是依据景区面积和步道长度、游客间距、加上逗留时间等因素测算而得。
 
  3、动态管理,有效运行。
 
  景区最大承载量要进行动态调整,如果景区的面积、经营方式等发生变化,景区应重新申请调整最大承载量核定;如果经过运营实践,景区最大承载量与实际不符,应该申请重新核定。
 
  二、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游客合理时空分流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的开发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能够较好地解决旅游信息的简便采集、无线传输和及时发布问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景区流量的精细化调控,实现游客合理时空分流,已经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游客调控的办法,也必将成为行业趋势。在此背景下,景区流量需要加强若干重点:
 
  1、建立精细化的门票预约系统和价格分时调整机制,实行分段旅游。
 
  景区流量调控的常用做法就是在时间上实现分段旅游,这样能够在保证瞬时流量不超过承载量的同时,尽可能地提高接待规模。
 
  2、建立游客流向调控系统,在空间上实现有效分流。
 
  利用景区流量监测数据,及时调控疏导拥堵游客,缓解由于景区内部冷热景点分布不均导致的局部超载问题。
 
  3、建立政府、行业各部门间的景区游客流量控制联动系统,从机制上实现联控联动。
 
  地方政府统筹、景区内外联合、部门联控联动,是全域旅游理念下景区流量调控的客观要求。
 
  三、积极推进全域旅游,提升有效供给,缓解旅游供需矛盾
 
  根本解决景区流量的调控问题,关键还是要从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推进旅游业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旅游与农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新产能、新业态、新产品,以增加有效供给,引导旅游需求,实现旅游供求的积极平衡。
 
  四、及时发布旅游信息,倡导错峰旅游
 
  重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作用。一是节假日前的预测预警。发布提示、提醒信息,引导游客合理安排路线,安全、文明出行。二是实时数据信息预警。实时对外发布信息,对即将超过承载量的景区在全域范围内预警,将调控工作从景区内拓展到景区外,实现联控联动。三是宣传引导游客错峰旅游。积极培养预约习惯,引导旅游消费方向,倡导游客错峰旅游。
 
  五、景区规划要充分重视游客容量管理设计
 
  景区特别是新建、改扩建景区在规划中要将游道、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及游览冷热点的分布、游憩方式的选择、线路的设计与游客流向、旅游体验和对环境的影响密切相连。细节设计要人性化、便利化,充分考虑游客消费习惯和容量管理需求。
 
  旅游业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是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民生产业、惠民产业。旅游带给人民群众的不应是焦躁、吐槽、愤怒,而应是放松、享受、愉悦;带给生态环境的不应是粗暴、破坏、毁灭,而应是友好、绿色、保护。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学实行景区流量调控,必将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