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十一假日期间,
刘思敏教授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成慧关于假日期间多地景区客流井喷等问题的专访。
附一:假日,何时不再成“堵”日
《 人民日报 》( 2013年10月06日要闻 第04 版)
客流井喷已成常态
一条条数不清的游客长龙、只见人头攒动不见景……在人山人海的景区,假日成了“堵日”。携亲友出行的游客,好心情也大打折扣。
据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通报,今年国庆长假以来,各地陆续发生景区容量超载问题。部分游客投诉反映河南云台山、湖南张家界、山东崂山、贵州梵净山等景区接待人数超载、游客滞留问题。
近年来,每到节假日,多地景区客流井喷已成常态。据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通报,2012年10月4日,南京中山陵为最佳接待量10倍,厦门鼓浪屿、敦煌莫高窟为最佳接待量8倍,北京故宫、宁波溪口景区、山西平遥古城、湖南衡山为最佳接待量4倍。
节假日热点景区持续爆满,超载严重,带来的安全隐患也不少,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为何选择扎堆出行
“景区超载有其固定的时间节点,一般出现在各个节假日,表现最为突出的便是十一黄金周。”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认为,造成十一黄金周景区超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假日制度。
刘思敏认为,我国的假日总量在全球处于平均水平,但长假相对稀缺。“春节长假要走亲访友,其他假期较短,算来算去,最适宜出行的长假只有十一黄金周了。”长假过少,旅游需求集中爆发,使得旅游需求和景区供给出现严重失衡。
“其次,十一黄金周对景区尤为重要,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经营的景区,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忽略了容量控制。”刘思敏认为,从景区本身来看,门票收入占景区营业收入过高,而黄金周又是旅游需求集中释放的时期,营业收入在全年总收入中显得更为重要。为谋取最大经济利益,景区流量控制和游人安全问题容易被忽略。
刘思敏说,对大多数游客来说,扎堆出行也是无奈之下的最佳选择。《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2008年1月1日开始施行,但在现实中并未得到严格执行。“带薪休假难以落实,大多数游客要想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就只能凑黄金周的热闹了。”
游客出行需要松绑
面对十一黄金周景区超载的现实难题,该如何减负?怎样为游客出行松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