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汉旅官方微博

最新动态

竭诚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010-84856515

24小时专家热线010-84856515

在线交流

经典案例

  •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旅游新城概规、控规及城市设计
  • 洛阳市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
  • 河南省平顶山市文化产业规划
  • 盘县竹海旅游景区建设发展规划
  • 重庆万州长滩温泉——潭獐峡旅游景区规划

首页 > 技术专题 > 实战经验 >

实战经验

乡村振兴之乡村生态治理的优秀经验||华汉文旅讲乡村振兴发布日期:2019-04-10  作者:华汉旅业

随着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到来,一种新型幸福观呼之欲出,即只有符合生态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换言之,幸福观的形成与转变需要经历长期的历史演进,各个历史时期的幸福观往往会刻上时代烙印,幸福观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特征。基于此,形成了两点基本认识:第一,要辩证地看待幸福观的历史形成;第二,在新时代,我们需要坚持一种新型幸福观,即生态幸福观。追求幸福并不必然会导致生态破坏,但现在人们已经将幸福打破了,只有重新构建生态社会,才会重新回到幸福的起点。这里,我们列举了一些乡村生态治理的优秀经验,希望采他山之石,纳百家之长。
 
(一)生态信仰——贵州岜沙山寨的生态法则
 
在贵州从江县有一个岜沙山寨,耕地稀少,多年来主要是靠柴维生,但寨中有严格的规矩:村人卖柴,一人一次只能徒步挑一担柴到城中,仅解决油盐之困,不许以此营利;不许动用畜力车、机动车外运木柴,绝对不许外地汽车来寨子里收购木柴;绝对不允许在一个地方砍柴,确保山寨周围树林能够休养生息、平衡发展。因为人们这种坚定的生态信仰,造就了这里如今的植被茂密、生机勃勃。
 
在这里还有这样一个传统:生一个孩子要种一棵树,而且用孩子的名字命名这棵树。到这个寨子去旅游,导游会给你介绍,寨头那棵大树的名字就是寨老的名字,当孩子成年再至终了,就用这棵树为他下葬。深埋后再种一棵树,还叫亡者的名字以示纪念。于是,这里的每棵树就不再是我们心目中那棵与人无关的、纯粹的植物,或是可以任意处置的客体,而是有了“灵魂”,有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里的自然生态是靠神圣的内心来涵养的。

岜沙山寨生命树
 
其实自古以来,人们便将一些动物作为图腾,将一些树木敬为神树,对自然中的万物爱护有加。现在虽然不再有迷信的说法,但自然养育了我们,这种爱护自然的生态信仰应该由我们继承下去。对于现在的乡村振兴来说,更是如此。首先去敬畏它,修护它,自然才会庇护我们,为我们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
 
对于如此爱护自然的岜沙山寨,自然更是豁达。在如今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树木茂密的村寨得到世人的青睐,富裕的生活也在村中蔓延。
 
(二)生态社区——桃米村的生态空间
 
“社区”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提出,这种“社区”是指地域范围较小的、具有统一管理制度及人情关系,居民以公认的“公约”作为约束管理的,拥有较强传统性的地方性社会。而生态社区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的社区运作模式。良好的生态社区应兼顾人类的生存状态、动物保育的状态、生态涵养的状况等多方面,有利于人与自然融洽生活。在日本、我国台湾等地已有不少这种生态社区,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国台湾的桃米村在十年内从一个地处偏僻且经济落后的内陆乡村成长为一个风格独特的生态社区。由于生态社区的构建,当地居民的生活跃升至生态理想式生活。桃米村原为传统的农耕村,主要种植麻竹笋。然而,随着时代的改变,生产效率低下的传统农业及日益衰颓的农耕经济,导致桃米村的经济日趋衰落,年轻劳动力外流、人口结构老化等问题成为桃米村发展的障碍,位于垃圾填埋场的不利条件,也加重了桃米村贫困的负担。随之而来的“9·21 大地震”更是加剧了桃米村的贫瘠寥落。在文教基金会的帮助下,研究人员发现当地动植物种类丰富,常年可见鸟类约 40 种,蛙类约 15 种,蜻蜓类约 26 种。在社区的内部生态环境成熟后,开始修建湿地、步道、公共设施,引入文创产业等工作,最终将桃米村转型为以动植物保育为主导的、人与自然亲近的生态社区。
 
首先,桃米村从生态规划及水池规划设计的角度改善动植物物种的生存环境,遵从自然规律涵养生态环境来提高桃米村自然环境的质量。其次,依托优质的环境基底,桃米村从单一农业成功转向第三产业,并且衍生出观光农业、建筑业、文创业、服务业等产业业态,构建出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社区营造模式。桃米村同时结合当代文化潮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文化时尚,催生出与时代共振的生态社区。
 
与环境呼应的创意民宿
 
生态社区本身就是借助良好生态环境,打造完整的产业链,营造出与自然亲近的自给自足的社区环境。在单一农业产业已很难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时代,生态社区低耗能、高效率的发展模式备受青睐。现在国家也在积极探索生态社区的模式,以充分发挥生态资源效益,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融合互促。
 
(三)生态农业——日本农业的循环模式
 
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振兴中必然要考虑的问题便是农业如何实现生态化,如何使农业与经济共发展。在生态农业循环方面不得不提到日本的模式,主要有 4 种:立体复合型、有机农业型、沼气利用型、再生利用型。
 
日本菱镇是发展循环农业较早且较成功的地区,是将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发展废弃物资源化的循环农业模式。1988 年该镇开始实施《发展自然农业条例》,规定农业生产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和其他非有机肥料,生产的农产品需是无化肥、无农药添加残留、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此后,菱镇将下水道污泥、家禽粪便以及企业的有机废物作为原料投入到发酵设备,产生的甲烷气体用于发电,剩余的半固体废渣进行固液分离,固态成分用于堆肥和干燥,液态成分处理后再次利用或者排放(排放时已基本对环境无害),实现了废物的高度资源化和无害化。此外,菱镇对厨房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和处理,制成有机肥。
 
上述措施真正实现了通过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实行农牧结合、种养结合,使农业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循环利用,消除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改善了土地质量和水环境质量。
 
(四)垃圾分类——浙江金华的垃圾启示
 
“垃圾围村”问题日益严重,“垃圾危机”如何解除?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全国各地都在思考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能使垃圾成为乡村发展的绊脚石。
 
2004 年,金华市建立了“户集、村收、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初步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出路问题。2014 年,金华市从本地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二次四分法”的分类方法、“垃圾不落地”的转运方法、阳光堆肥房就地资源化的利用方法,以及动员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形成了财政可承受、农民可接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的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模式,解决了垃圾减量无害化处理难题,破解了“垃圾围村”的困局,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符合金华实际的农村垃圾污染治理新路子。以下为四个具体操作步骤:
 
1. 垃圾分类处理的源头:二次四分法
 
首先,由农户自己进行“可腐烂”和“不可腐烂”的首次分类;其次,由保洁员在各户收集的基础上再进行“能卖”与“不能卖”的二次分类;最终可腐烂的垃圾进入阳光堆肥房进行有机肥转化,可以卖掉的垃圾由可再生资源公司有偿回收,一部分不可腐烂也不易卖掉的经过乡镇转运后由市县统一处理:填埋或者焚烧等。
 
2. 垃圾分类处理的转运:垃圾不落地法
 
为实施垃圾不落地的方式,金华市取消了村内垃圾集中堆放点和垃圾池的设置。在每户门口设置密闭式的垃圾桶,或移动两格式垃圾桶。农户简单分类放入桶内,保洁员通过密闭分类转运车定时上门收集,然后部分转运至村级阳光堆肥房,部分转运至县级垃圾处理设施处理。
 
3. 垃圾分类处理的运维体系:五级联创法
 
在垃圾分类处理的运维体系上创新五级联创法,由农办牵头,构建以“镇、村、片、组、户”划分管理区块,建立网格小组,细化分工,明确责任。每个行政村分区分段,采取村干部分区包干,各干部分段负责制度,将党员和妇女代表纳入网格,实行垃圾分类网格化管理。
 
4. 垃圾分类处理终端:阳光堆肥发酵房
 
目前,可堆肥垃圾处置方式有两种:阳光堆肥发酵房和机械发酵堆肥站。不同地区可根据当地情况选择使用堆肥垃圾处置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金华市以前者为主。采取“一村一建”“多村合建”“村企联建”等方式,建设“四格”式阳光堆肥发酵房,择优处理垃圾造成的问题。
 
金华农村阳光堆肥房
 
金华市通过以上垃圾分类处理的方式,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后,金华农村需要填埋处理的垃圾每年大幅度减少,垃圾填埋场使用年限也从5.8 年延长到 11 年。彻底改变了“农村垃圾四处有,臭味四处飘”的现象,有效地治理了农村脏、乱、差的状态。同时,干净整洁的农村美景吸引了八方游客,金华各地的农家乐游客接待量逐年上升。
 
乡村振兴在生态上还需要不断地投入人力、财力,但直切要害的方式还是改变人们的思想,生态文明的建设便是重塑人们的生态信仰,让人们守住生态道德底线,收获生态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