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10-84856515
24小时专家热线010-84856515
城市绿化的回归
(1)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和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角度,城市森林建设绝非仅仅是自然的问题。应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未来人类的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因此,人类既要保护自然生态,也应当解决好自身的精神生态。人要对人与自然有一个正确的健康的认识,也才可能最终解决一切生态问题。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天人合一”、“天人相通”的观念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基本素质之一。如老子说的“道法自然”观念在我国影响极其广泛而深远,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中,无疑起着重要的载体作用。21世纪城市必然要发展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只有转变人的城市化观念、现代化观念,重建城市人居环境的系统化、自然化、文明化、经济化、和人性化的生态理念,城市文化从人定胜天走向天人合一的共生文化,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2)遵循生态学原理
城市发展的本身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基于生态优先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运用生态学原理的一些适用方法和技术,通过把握和应用以往城市建设所忽视的自然生态特点和规律,努力创造以人为本,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和谐共存、面向未来的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以规划为先导,从本质上理解城市的自然过程,再依据生态法则去利用土地。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力求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协调,努力形成特色鲜明的自然开放的绿地系统,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符合整体和生态优先准则的新型城市生态关系。城市的林网化与水网化,正是按照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以人为本,突出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以森林生态为密切的以森林生态为代表的陆地生态系统和以水为代表的水域生态系统的结合,抓住了改善生态环境的核心。提倡城市绿化营造近似天然的城市森林,强调生物多样性。在形态特征上让森林环抱城市,城市与森林交融、建筑与森林共存,拓展人类生存与活动的空间。
(3)近自然型群落
我国城市绿化应该提倡乡土树种资源的利用,建设高生物量、高多样性、高生态效应、少管护型的近自然型群落。城市林业在树种选择上,提倡多开发利用适合各个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树种。减少盲目引进外来景观树种,特别是跨地带植物。
针对绿地、林地类型单一的问题,提倡在城市绿地及郊区林地的建设中应注重其自然性,在种植方式上,多选用长势旺盛、树形健美、成活率较高的幼苗和大苗,尊重植物的生长规律,合理进行种植模式的配置,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减少苗木资源的浪费。建设群落结构完整、物种多样性丰富、生物量高、趋于稳定状态、后期少人工管护的近自然型森林,以少养护及零养护为目标。在出现病虫害时,提倡生物防治,尽量少用化学药剂,以保护生物天敌,维护生态平衡,防止二次污染。减少城市绿化中大面积种植草坪、疏林草地,大色块修剪植物,甚至建大型硬质广场。减少易发生病虫害的树种的种植,使其向近自然的方向发展。
为了使城市森林布局全面实施,我国城市森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进行了合理的布局,城市森林建设必须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城市森林建设要以乔木为主体,乔、灌、草、藤共生的复层结构为主,以对应我国城市可用于林业建设的土地极为有限的基本国情。城市林业建设应与城市园林、城市水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协调,融为一体,使之形成“林园相映、林水相依、林路相联”的自然美与生态美;城市林业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在植物配置上应以长效型为主,注重森林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物物种多样性,在管理养护上,减少人工维护,以降低城市林业的养护成本;同时,要充分利用农田、河流、公路、铁路防护林体系对城市环境改善的辐射功能。
北京华汉旅规划设计研究院
网址:http://www.bjhhlv.com/
全国免费热线:400-007-0768 010-58236282
传真:010-58235542
市场咨询邮箱:huahanlv@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