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世界工业化国家的大城市普遍出现了“城市危机”,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大量迁出,转向城市郊区和小城镇,导致城市中心区经济衰退。到1980年代初期,城市的失业率达到了难以接受的水平。与此同时,城市核心区迅速地出现了拥挤、污染、犯罪等社会问题。工业城市产业结构的弊端,为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1980年代,世界城市旅游出现了迅速的发展。劳(Law,1993)认为,有4个原因导致城市旅游的发展:(1)制造业的长期衰退;(2)高失业率提出的创造新型经济活动的要求;(3)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前景;(4)旅游开发可以导致城市核心区的复兴。
上述因素交叉作用的结果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旅游城市:一些制造业中心作为新型旅游地而复苏;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的遗产和文化旅游,如香港、台湾和新加坡。
1980年代后期,一些基础较好的大城市,由于政府采取积极的城市复兴政策,实行晨野结构调整,经济开始复苏。由于旅游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中,旅游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政府越来越注重旅游和休闲产业为经济发展创造的机会。鹿特丹等城市的实例说明,开发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旅游资源对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旅游为城市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创造了收入;良好的旅游和休闲产品提高了城市地区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城市商业的吸引力,促使城市成为商务和度假旅行的目的地。
总体上看,世界
城市旅游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城市旅游开发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全球一体化和城市地方性的冲突、城市旅游的国际竞争、城市旅游吸引力的延续、城市旅游影响的检测和控制等。根据欧洲比较城市研究所对欧洲8个城市的城市旅游和城市政策的对比研究,除少数城市外,由于缺乏旅游传统,绝大多数城市仍然处于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