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汉旅官方微博

最新动态

竭诚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010-84856515

24小时专家热线010-84856515

在线交流

经典案例

  •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旅游新城概规、控规及城市设计
  • 洛阳市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
  • 河南省平顶山市文化产业规划
  • 盘县竹海旅游景区建设发展规划
  • 重庆万州长滩温泉——潭獐峡旅游景区规划

首页 > 技术专题 > 实战经验 >

实战经验

全域旅游核心要点速递,最精最全!发布日期:2017-02-15  作者:华汉旅业

  全域旅游,已成为时下最为热门的旅游词汇。在“第二届全国全域旅游推进会”上,全国多个地方提出要全面践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以此推动当地旅游业的新一轮发展。那么,为什么要持续推进全域旅游;怎么进一步推进全域旅游,从哪些方面做好全域旅游,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首要关注的问题。
 


 

1.概念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旅游业带动乃至于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就是以地方行政区为范围,以“全域旅游”理念打造的全新的旅游目的地典范,是整合区域范围内一切可资利用的旅游吸引物资源,是一个能够全面动员资源、立足全面创新产品、可以全面满足居民生活及游客体验需求、旅游产业拉动效应明显的旅游目的地。

2.“全”的本质

 

全域旅游是泛旅游产业的差异开发和集聚落地;是通过对资源的重新整合,在各个空间板块上形成不同特色的旅游产品或业态集群,打破都市(或单一景区)旅游一枝独秀的接待格局。

3.全的特点

 

第一,旅游资源无限制,差异吸引。只要有差异就有吸引力,放弃了自己的差异化,实际上就是放弃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怎么定义旅游资源,只要有差异性,有人来,能赚钱,这就是旅游资源。

 

第二,旅游行为无框架,合法体现。只要合法,什么样的行为都可以,甚至可以不合情不合理,但是要违法,显然不行。

 

第三,旅游体验无穷尽,古今中外。旅游最终追求的是体验,这和物质性产品消费完全不同,现在讲穿越,世界上最有名的主题公园,实际上就是古今中外让你任意穿越。同样,传统的旅游产品怎么能让客人做到体验无穷尽,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篇大文章。

 

第四,旅游消费无止境,兴高采烈。花多少钱算多,不知道,但是知道一条,叫做欢天喜地购物,心满意足离开。哪怕花小钱但感觉宰我,也不舒服。吃一顿饭可能花很多钱,但是吃得很舒服,性价比高,甚至觉得超值,这个钱就愿意花。如果说一个地方的旅游经营能到这个程度,这个地方旅游错不了。

 

第五,旅游产业无边界,全面覆盖。什么是旅游产业?如果现在定义的话,应该说以旅游者的消费为基点,涉及的所有产品,都是旅游产业。严格地说,旅游跨界这句话都过时了,旅游没有跨界的问题,旅游天然就是覆盖各行各业,是天然覆盖的,是融合的问题。

 

第六,旅游发展无约束,创意为王。下一步的竞争一定在创意,有创意有前景。说到底,契合人性,才有文化性,自有商业性,这就是全域旅游的特点。

4. 全的标准:达到四个标准

 

现阶段推进全域旅游应达到四项基本标准:

一、旅游对当地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达到一定水平。

二、建立旅游综合管理和执法体系。

三、厕所革命及其他公共服务建设成效明显。

四、建成旅游数据中心。

这四项基本标准是现阶段的起码要求,各地应实事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胆实践,取得符合当地实际而又丰富多彩的经验。

5.全的特征:五大鲜明特征

 

现阶段推进全域旅游,应至少体现以下五个鲜明特征。

 

一是在全域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作用。全域旅游要求不能停留在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配置,而是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各类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有效再配置,既宜居又宜游,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比如,水利建设不仅要满足防洪排涝、灌溉功能,还要有审美游憩价值和休闲度假功能。交通建设和管理,不仅要满足运输和安全,道路还应建成风景道,还需要规划建设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完善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和配套标识、营地等。林业生态的建设,除了满足生态功能要求外,还有形成特色景观吸引和配套旅游服务功能。农业发展,除了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外,还应满足采摘、休闲等需求。城镇不仅要满足居民居住和生产功能,又要注重特色、注重服务。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建成当地农民的幸福家园,还应建成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幸福乐园。

 

二是全域按景区标准统筹规划建设。现在的情况往往是,景点景区内外、酒店内外,两极分化明显,一墙之隔或一河之隔,俨然两重天,景点景区内鸟语花香、干净整齐,景点景区外却是私搭乱建、脏乱破差;酒店里流光溢彩、金碧辉煌,酒店外却是污水横流,垃圾成山。可谓走进景区酒店是发达的“第一世界”;而走出门外则是落后的“第三世界”。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拆掉景点景区“围墙”,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按照全域景区化的建设和服务标准,推进多规合一,整体优化环境、优美景观,优化旅游服务的全过程。

 

三是构建全域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在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产业优势突出的区域,整个区域的管理体制设计,都应有旅游理念,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即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创新区域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实现区域综合化管理。围绕形成旅游发展合力,通过综合改革,破除制约旅游发展的资源要素分属多头的管理瓶颈和体制障碍,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导向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功能。围绕形成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格局,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模式,消除现有执法手段分割、多头管理又多头都不管的体制弊端。

 

四是全域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在区域内,通过旅游+新型城镇化,促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发挥旅游对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旅游+新型工业化,促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户外用品、特色旅游商品,发展工业旅游,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和销售方式新形态;通过旅游+农业现代化,促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新形态;通过旅游+信息化,将旅游业培育为信息化最活跃的前沿产业,用信息化武装旅游;通过推进旅游+生态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进旅游生态化,使旅游发展从“围景建区、设门收票”向“区景一体、产业一体”转变,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产业链条全域化,旅游产业全域辐射带动。

 

五是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全域旅游形成新型的目的地,要求是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和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旅游质量和形象由整个社会环境构成,这就要求全域旅游必须走共建共享道路。在景点旅游模式下,旅游从业者只是导游、服务员等,而在全域旅游模式下,整个区域的居民都是服务者,都是主人,他们由旁观者、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全域旅游既要让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更需要广大游客、居民共同参与。既要考虑让游客游的顺心、放心、开心,也要让居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要通过旅游发展成果为全民共享,增强居民获得感和实际受益,来促进居民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自觉把自己作为旅游环境建设一份子,真正树立主人翁意识,提升整体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如海南三亚玫瑰谷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旅游扶贫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共建共享的路子。

6.打造五种典型模式

 

全国多个地方提出要全面践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以此推动当地旅游业的新一轮发展。其中,五种典型全域旅游发展经验和做法获得了充分肯定。

 

(一) 龙头景区带动型

依托龙头景区作为吸引核和动力源,按照发展全域旅游的要求,围绕龙头景区部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围绕龙头景区配置旅游产品和景区,调整各部门服务旅游、优化环境的职责,形成了“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工作机制,推进“景城一体化发展”。以龙头景区带动地方旅游业一体化发展,以龙头景区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以龙头景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其典型代表有:湖南张家界、四川都江堰。

 

(二) 城市全域辐射型

以城市旅游目的地为主体,依托旅游城市知名旅游品牌、优越的的旅游产品、便利的旅游交通、完善的配套服务,以都市旅游辐射和带动全域旅游,推动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城乡互补,优势互动的城乡旅游大市场。按照“旅游引领、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提升价值”的思路,推动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保规划等“多规合一”,以旅游引领新型城镇化。其典型代表有:辽宁大连、福建厦门等地。

 

(三) 全域景区发展型

把整个区域看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管理和营销。按照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深入开展全域旅游建设,推进旅游城镇、旅游村落、风景庭院、风景园区、风景厂矿、风景道等建设,实现“处处是景、时时见景”的城乡旅游风貌。其典型代表有:浙江桐庐、河南栾川、宁夏中卫等地。

 

(四) 特色资源驱动型

以区域内普遍存在的高品质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特色鲜明的民族、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旅游综合开发为路径,推动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相结合,与大众健康、文化、科技、体育等相关产业共生共荣,谋划一批健康养生、避暑休闲、度假疗养、山地体育、汽车露营等旅游新业态,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形成特色旅游目的地。其典型代表有:重庆武隆、云南抚仙湖、贵州花溪等。

 

(五) 产业深度融合型

以“旅游+”和“+旅游”为途径,大力推进旅游业与一、二、三次产业的融合,以及旅游业与文化、商贸、科教、体育、宗教、养生、教育、科研等行业的深度融合,规划开发出一批文化休闲、生态观光、商务会展、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跨界产品,推动全域旅游要素深度整合,进一步提升区域旅游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其典型代表有:南京江宁区、北京昌平区。

7. 防止八个误区

 

李金早要求,在各地发展全域旅游热情高涨的时候,我们也要防止“八个误区”:

一是防止竭泽而渔、破坏环境,不顾实际情况和资源承载力,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掠夺式开发行为;

二是防止简单模仿,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千景一面;

三是防止粗暴克隆,低劣伪造;

四是防止短期行为、盲目涨价;

五是防止不择手段,不顾尊严,低俗媚客;

六是防止运动式、跟风式一哄而起和大拆大建;

七是防止重推介、重形式,轻基础、轻内容;

八是防止在全域旅游改革中换汤不换药,换牌子不换体制,换机构不换机制,换人不换理念。

8. 瞄准九大目标

 

李金早提出,推进全域旅游要瞄准“九大转变”目标:

一是实现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

二是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三是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

四是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

五是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

六是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

七是从景点景区内部的“民团式”治安管理、社会管理向全域旅游依法治理转变;

八是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

九是从仅是景点景区接待国际游客和狭窄的国际合作向全域接待国际游客、全方位、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转变。最终实现从小旅游向大旅游、从低效旅游向高效旅游、从低层次旅游向高层次转变。

9. 实现十大突破

 

李金早强调,全域旅游要突出重点,实现“十大突破”:

一是在综合管理体制改革上要有突破;

二是在规划上要有突破;

三是在以旅游厕所为代表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上要有突破;

四是在“旅游+”上要有突破;

五是在旅游扶贫上要有突破;

六是在旅游富民上要有突破;

七是在文明旅游上要有突破;

八是在旅游市场监管上要有突破;

九是在旅游数据上要有突破;

十是在旅游外交上要有突破。

 

请您留言

24小时专家热线:18911599897咨询热线:400-007-0768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