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10-84856515
24小时专家热线010-84856515
“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是安徽省结合本地实际,在多年的农村工作实践中提出的具有创造性的农村发展目标,同时也是面向现代化、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乡村发展战略。
在以往的农村规划建设中,我们侧重于对村庄布局、建筑风貌、道路交通以及给排水等硬件设施的规划建设,一般来讲,都是本本主义,缺乏必要的弹性,无法满足村庄发展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需求,导致村庄蓝图描绘的相当美好,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么无法落实,要么出现千村一面、特色不明显的现象,这对我国原本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农村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破坏。
为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在“硬件”上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应该注重硬件设施规划的多样性和特色性,实现村庄硬件设施的软性提升。华汉旅认为村庄硬件设施的规划在遵守各项相关技术要求的同时,应该关注文化融入,凸显村庄文化特色;应该关注土地整治,实现土地效用最大化;应该注重村庄绿化的田园化,最大限度保存乡村风貌;应该确保服务设施的弹性分布,确实做到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够打造特色鲜明、生态宜居的新型村庄。
对于此次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华汉旅认为应该高度重视村庄硬件的软性提升问题,从而高质高效地建设生态宜居型村庄。
一、 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个性化建设美好乡村
我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各地都有自身独特的风俗文化,素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为传承传统风俗文化,凸显地方特色,在村庄建设中应充分挖掘地方文化。总结我院的村庄规划经验,我们发现,能否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对规划成果至关重要,对地方文化挖掘越充分,规划成果越能被当地政府及村民所接受和认可,规划成果也越容易落地实施。村庄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其实用性,也要将村庄文化特色纳入考虑范围。建筑风貌上对村庄特色的挖掘,一些村庄特色设施的保留和提升,村庄美化工程中文化元素的融入等都应该在规划中有所体现。例如,在编制云南腾冲和顺古镇规划时,我院相关专家及项目组成员在前期对和顺古镇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与研究,针对其600多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解读,对其文化内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因此,在规划过程中,我院能够充分把握古镇发展脉络及文化理念,因地制宜地对古镇文化进行提升,保持并发展和顺古镇“和谐、融合、随和、和睦”的文化价值,在古镇的风貌延续、民风传承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综合考虑地理、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关系等因素,将安徽省分为皖北片区、皖中片区、沿江片区、皖西片区、皖南片区,实施差别化的美好乡村建设路径,这对于保留和传承区域特色,凸显村庄特性至关重要。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安徽坐拥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流域,形成淮北、江淮、江南多元的地域文化特征,由南向北主要依次形成徽文化、吴越文化、江淮文化和中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针对不同的片区进行系统研究,除了各地不同的文化派系外,村庄对文化的响应程度也各不相同,还要针对具体的村庄进行专门分析与研究,在规划建设中加强村庄固有文化的挖掘并进行提升,突出村庄自身特点,使我们的村庄规划不仅适应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也要着力加强地域文化的体现与传承,突出乡村特色,实现村庄差异化发展,达到生态宜居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