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汉旅官方微博

最新动态

竭诚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010-84856515

24小时专家热线010-84856515

在线交流

经典案例

  •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旅游新城概规、控规及城市设计
  • 洛阳市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
  • 河南省平顶山市文化产业规划
  • 盘县竹海旅游景区建设发展规划
  • 重庆万州长滩温泉——潭獐峡旅游景区规划

首页 > 技术专题 > 实战经验 >

实战经验

乡村建设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规避哪些问题?||华汉文旅讲乡村振兴发布日期:2019-04-17  作者:华汉旅业

将乡村还给农民,唤醒沉睡的农村,留住乡村的青年,守护住有着根一样的家园,将乡村建设得更加美好,让农民回归到日思夜想的故乡,让年轻人回到乡村创业发展,让老人在乡村中能更好地安度晚年,让儿童在乡村中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与父母的陪伴,让年轻人在乡村中有更好的发展前途,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
 
乡村建设要规避的问题
 
(一)拒绝大拆大建,拒绝形象工程
 
很多乡村在建设中前期调研不足、规划不足,改造建设偏离重点,照搬城市建设模式,最终在村庄里建设了很多大牌坊、大亭廊、大广场、大公园,脱离了乡村建设的实际,没有从村民的需求出发,没有从村民最迫切需要改善的生活基础设施着手,这样的乡村建设可谓造成了资源与资金的巨大浪费,对村庄本身的发展反而没有意义。
 
为了避免原生村庄自然环境、聚落空间及地域文化的丧失,必须规划先行,有章法、有顺序地进行乡建开发工作,要对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摸底调研,分清先后主次,拒绝使用城市化建设的标准和建设手法去建设乡村,避免诸如过度硬质道路驳岸、城市草坪、种植修剪灌木、摆设花盆等这些后期维护成本较高的过度城市化的景观环境设计。没有了小桥流水、传统村落的村庄不叫村庄,最后得到的就是千村一面;甚至有的地方把文化祠堂和名人宅院都统统拆掉,历史文化传承搞得荡然无存,这种对生态的破坏、对人文的践踏,造成的后果难以估计。
 
 
乡村建设应注重保留村庄原始风貌,保持原有道路、排水沟渠线形,不大面积平整场地,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整治环境。要保护好村落周边的山、水、林、田、园、塘、渠、沟等乡村资源,努力做到不开山、不污水、不砍树、不削坡、不占田、不毁园、不填塘、不改路。
 
(二)缺乏规划单位介入,乡建质量参差不齐
 
很多乡村建设政府缺乏资金,不愿意聘请专业的规划院、建筑院对村庄进行规划设计。乡村建设工作也是想到哪里干到哪里,没有建设标准和建设要求,只是简单地对民居建筑穿衣戴帽,没有从建筑本身和村民生活最根本的需求出发,没有对农民的生活状态、经济状态、社会状态等方面进行调研,这样的乡村建设工作是不实际不踏实的,最后的结果是资金并没有少投,但核心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村产业定位不清晰,村庄发展不见成效,农民不满意。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是确保乡村建设工作有序推进的基本保障,规划中需要因地制宜、认真调研、合理规划、分类指导。真正做到先规划后建设、高标准、高要求、控资金、讲落地,尊重村民的意愿,保留村庄的历史文化和格局风貌,少拆建、慎砍树、多保留,分期分类开发,循序渐进开展乡村建设工作,从环境整治、垃圾分类、污水改造、厕所提升入手,改变村庄的脏乱差现状,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
 
(三)乡建中缺少农民参与,要让农民分享发展红利
 
乡村建设工作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主体就是农民,有农民有生产的乡村才叫乡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议”上明确指示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充分表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始终把农民放在主体地位,要让农民真正参与其中,让农民“唱主角”“当主演”。
 
 
乡村建设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调动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村建设好了,最终受益的还是农民。所以要发挥农民的内生动力,尊重并合理采纳农民的意见,让他们在乡村建设中从被动变为主动。
 
乡村建设中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
 
在乡村建设中农民为主体,要始终将农民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充分发挥农民的参与性,尊重农民的意愿。
 
(二)生态优先
 
结合乡村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切实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特色,实现绿色可持续的生态发展理念。
 
(三)文化导入
 
结合乡村文化与民俗特色,在乡村建设中要充分融入、突出乡村的民俗风情和乡村特色。
 
(四)因地制宜
 
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在布局中禁止套用城市总体规划的布局模式,避免对村庄建设造成不必要的破坏和浪费。利用村庄自然线条,体现出地方特色。将山、水、湖、林、村有效地组织起来,为村民提供环境优美、生态循环、舒适安宁的生活环境。
 
(五)合理利用村庄各类用地
 
对村庄中各类用地统筹考虑,规划好生活居住用地与生产建筑用地、农业用地及其他用地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村庄各类用地。
 
(六)遵从乡村自然景观格局
 
乡村建设要立足自然山水格局,保持山林、水系、农田、村落等地形地貌肌理,保护、恢复并优化原生生物群落系统,传承、延续并创新发展地域文化景观特征,实现地脉、文脉、生态和景观格局的有效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七)保护活化乡村文化遗产
 
乡村文化遗产是一个乡村历史文化和精神寄托的载体,是乡村(尤其是传统村落)中最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乡村建设中应当充分发掘乡村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传统技艺等元素,保障好重要文化遗产、原乡民俗和文化休闲的用地,通过保护性修复或者场景再现的形式优化文化景观,形成具有乡村地域特征的地标性文化景观。
 
(八)创新发展乡村景观美学
 
深入挖掘乡村景观的美学和文化价值,结合新时代农村生活生产特点,充分利用乡土特色植物、材料和传统工艺技术,构建新的乡村美学理念,修复地域景观,保护、延续并提升乡村景观风貌。
 
加强乡村生态景观提升,运用兼具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的乡土植物,按照植物群落的结构组织特征,实现有机组合,营造适应四季变化的生态景观,优化乡村生态环境。
 
 
同时乡村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地方文化的保护,利用好筑堤、沟渠、砌石、自然驳岸等基础设施,优化景观效果,使其兼具生产服务价值与景观价值。要兼顾乡村基础建设与田园景观、林地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尽可能减少对良好环境的破坏与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