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汉旅官方微博

最新动态

竭诚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010-84856515

24小时专家热线010-84856515

在线交流

经典案例

  •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旅游新城概规、控规及城市设计
  • 洛阳市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
  • 河南省平顶山市文化产业规划
  • 盘县竹海旅游景区建设发展规划
  • 重庆万州长滩温泉——潭獐峡旅游景区规划

首页 > 技术专题 > 实战经验 >

实战经验

乡村建设中的“三大黄金法则”||华汉文旅讲乡村振兴发布日期:2019-04-18  作者:华汉旅业

将乡村还给农民,唤醒沉睡的农村,留住乡村的青年,守护住有着根一样的家园,将乡村建设得更加美好,让农民回归到日思夜想的故乡,让年轻人回到乡村创业发展,让老人在乡村中能更好地安度晚年,让儿童在乡村中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与父母的陪伴,让年轻人在乡村中有更好的发展前途,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
 
(一)乡村建筑改造要做到“表里如一”
 
1. 乡土性是乡村建筑改造的底线
 
在乡村建筑改造入手之前,要坚守的唯一原则就是保留建筑的乡土性和原真性。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乡土性逐渐被城市化的推进所淹没,成为许多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一味地追求用城市化的手法和现代建材去做乡改,那么乡村建设就只剩下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丧失掉了乡村建筑本身有的与天地、自然、环境水乳交融的意义,那样的建筑是不属于乡村的。
 
 
乡村建筑是组成村庄肌理的主体单元,是搭起乡村生活空间的重要构成,是乡村文化和乡风民俗的一种展现,民居建筑中承载了能代表地域建筑风格的各种符号,有着属于这个地域的文化基因,屋顶的样式、门楼的形式、窗棂的样式、墙面的材料、院落的规制、楼座的序列都展现着中国人的建筑智慧,在改造中要延续这种精神,向建筑智慧致敬,守住乡村建筑改造的底线。
 
2. 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
 
乡村建筑改造过程中要注意保留乡村多年来沉淀的人文环境、乡村精神、建筑语言、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发挥旧建筑新的功能和活力,让乡村的文化渗透到建筑中去,还原乡村原有的肌理面貌。
 
建筑改造的出发点要从尊重现状开始,尊重现有的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建筑中的一砖一瓦都要成为尊重的对象。尊重在这个建筑中生活过的人、尊重这个建筑存在的空间和存在的时间,要怀着敬畏心去做乡村建设,一旦疏忽,原有的乡村将面目全非,所以乡建工作一定要谨慎介入。
 
传统改造要坚持修旧如旧,就地重建,对老建筑进行望闻问切,从解决问题出发,发现老建筑需要动刀的位置,保留哪些?拆除哪些?扩大哪些?改造哪些?搞清楚后再做决定,当然,一切的改造以空间功能为导向,在解决空间功能问题后通过修旧如旧的方式去进行建筑立面的改造,以纯朴的、乡土的材料和手法去进行新与旧的嫁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与周边环境协调、回归原真乡村田园生活状态是最终的目的。
 
需要深度改造的建筑或者创新重组的建筑需要一双艺术家的手和思维去改造,要对整体的建筑肌理、建筑语言、建筑空间、建筑动线、建筑风貌进行全面剖析,将原有的乡村建筑元素以现代的建筑语言和手法表现出来,得到的效果类似混搭带来的化学反应,在时尚中又有古朴的感觉,在古朴中又有现代建筑的影子,这样的建筑空间、采光、园林、景观、格局都有了新的生机,仿佛山水画中的诗意田园,每一处都透露出思考过的精细,透出生活的美学和哲学。
 
(二)乡村景观与环境要做到“和谐共生”
 
1. 乡村景观要以原生态为内核
 
坚持乡村景观的自然属性,就地取材,合理利用,重视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追求乡土味、生活化和趣味性,采用遵循自然肌理的点线面设计手法,是构建乡村景观框架的良好模式。在乡村景观的打造上要考虑与建筑风格、文化主题、地域特色相融合,利用点状景观的空间丰富性营造富有生机的环境主题,如一棵古树、一口古井、一座古桥、一块灵石等,通过合理的氛围营造,为整个环境点缀增色,因地制宜地选取材料作为景观的载体,如在北方可以大量运用石头、木头、卵石、土坯、铁艺作为乡村景观的基础,在南方可以选择楠竹、石头、木材等材料作为乡村景观的载体,通过艺术化的造型和材质拼接创意赋予新的主题小品景观。
 
2. 营造丰富的点线面景观空间
 
“点”型空间要在场地内通过单体小品、景观、构筑的方式突出,如在院落内布置景观水井、石磨盘、车轱辘、农耕用具等农业生产工具进行景观氛围的营造,同时利用丰富的乡土植被进行空间营造,在藤架上可以利用丝瓜、葫芦、黄瓜、葡萄等蔬菜瓜果进行垂直的点缀。
 
在乡村空间中,如在村口需要一个村标,可以通过牌坊、大型标识牌、景观立柱等作为点景的景观符号;村庄里可以有若干休闲活动的节点,如村民的活动广场、休憩广场、景观广场等,通过雕塑小品的方式打造一系列能够进行宣传教育、具有当地文化特色、进行健康生活引导的主题景观,同时可以增设一系列休憩座椅、宣传栏、健身器械、文化雕塑小品等景观要素。
 
 
“线”型空间的打造要依托乡土植物,如绿篱等植被,营造出丰富的景观天际线,比如在乡村道路两侧,种植适宜当地生长的景观行道树、景观绿篱、蔬菜果树、高粱水稻、麦子油菜等,以农田的整体韵律、果树的春华秋实、苗圃的郁郁葱葱、花卉的绚丽多姿构建景观氛围,同时通过高低错落、树形树姿、四季色彩的变化等,形成丰富的乡村田园景观。
 
“面”型空间可以是一处景观休憩节点,或者是村民活动广场,要留有足够的使用空间,满足聚会、活动、演艺等功能需求,是一处以人为核心“聚合”的空间,功能主题是让乡村文化、地方特色得以延续、保存,注重村民的参与性,给予丰富的活动休闲空间。
 
3. 乡村景观要植根于地域文化
 
乡村文化是整个乡村建设的核心,一切建筑、景观都要根植于地方文化,在乡村建筑的过程中突出文化的重要性,将文化渗透到生活、生产、生态当中,摒弃千村一面的建设现状,突出各个村庄民风民俗、劳作方式、饮食习惯的差异性,保持乡村文化的原真性和独特性。
 
 
挖掘每个村庄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使文化传承成为乡村发展的根本动力。乡村景观是乡村文化的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从碎片化、艺术化、节点化的表达中勾起人们的文化记忆,在感受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的过程中,使人们对乡村再次形成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既展现了新时代的全新需求,又为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空间。
 
4. 艺术乡建引导村庄更有情怀
 
当艺术遇上乡村,两者之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今,艺术家已经活跃在乡村建设领域,在艺术家的引导下,乡村如同一张画布,艺术家的画笔赋予乡村更多的惊喜,激发乡村更多的潜能和可能性,能将一个普通的村庄变成一个有诗意、有情怀的艺术村落。艺术乡村和乡村艺术化是艺术和乡村互相渗透的两个方向,前者吸引更多的艺术家、创客聚集,以田园工作室、乡创艺术实验等方式开展,最终的目的是将乡村打造成一个艺术空间,后者是艺术家把自己的生活与乡村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仅是在乡村工作更是在乡村居住、生活,将他们的创作与乡村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自古文人雅士都喜归隐,都有浓郁的乡土情怀,可以说乡村是艺术创作灵感的源泉。艺术乡建既能给艺术工作者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又能提供他们创作的灵感,同时,艺术乡建也能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并加快农民脱贫致富。
 
5. 创意乡建让田园村落更有范儿
 
乡村因为建设发展的需要,主动吸引艺术家或者自发进行乡村的美化和改造在国内还并不多见,但是在乡村基础较好、艺术普及性强的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使用艺术的手段提升乡村的魅力和产业的价值,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
 
主要是通过艺术家的引导,让村民参与到“艺术乡村建设”中,主动改变乡村的村貌。例如,在我国台湾出现了很多彩绘村,很多本地居民自发地对乡村进行艺术改造。这些艺术改造最常见的形式是涂鸦——把乡村的墙面、地面全部涂上色彩鲜艳的图画,如彩虹、卡通肖像、吉祥年画,甚至放大的艺术字体等。虽然画作本身没有章法,作品相对比较质朴,但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多原本普通的乡村,在这种低成本、高成效的艺术加工之下,变成了如童话世界般的绚丽村庄,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拍照、猎奇。
 
c 案例链接:我国台湾彰化县桂花巷
 
 
桂花巷种植有大量的桂花,因桂花飘香而得名。桂花巷是彰化第一个艺术村,艺术村内也有许多艺术家及艺术团体的进驻。桂花巷艺术村由位于鹿港公会堂前方的日式建筑群转变而来,这里本是闲置多年的日式宿舍群,几度荒废,经过重新规划以及艺术家的进驻,让这里充满了清新的气息,也相当地有趣味性。很多艺术创作思维体现得淋漓尽致,值得大家细细品味。
 
c 案例链接:韩国釜山甘川洞文化艺术村
 
 
被誉为“釜山的圣托里尼”的甘川洞文化艺术村,是一个位于半山腰上的小村落。建筑沿山地地形呈阶梯式排列,各种主题的屋舍以及小巷内各种奇特造型摆设成为村内最具特色的景观,而所有的景观创意全部来自于当地村民。沿着村内高耸的玉女峰与天摩山的山脚行走,欣赏两边的房屋建筑和墙壁上的花花绿绿的油画,不知不觉就会产生置身于“异国”的错觉。
 
(三)综合示范整治让村庄“改头换面”
 
1. 建筑整治要做到分类分级
 
对村落建筑分类分级改造修缮,提升村庄的整体形象与面貌。整治初期应对现有村庄建筑数量、质量、高度、风貌进行综合整理分析,系统化提出建筑整治综合方案,避免大拆大建。从拆除危房建筑、保留建筑修缮、新建建筑形态几个方面出发,统一整治建筑的色彩、材质、造型等内容。在建筑的构建元素上要运用当地的建筑风格,如窗棂、屋檐、山墙、墙基等,适当的地方元素装饰将有助于展示乡村的风貌特征,新建建筑与保留建筑之间要有风貌关联性,避免城市化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手法,做到建筑与环境协调一致。
 
2. 景观整治要突出乡土氛围
 
景观整治要突出乡土性和文化性,重点整治村口、活动广场、庭院环境、村庄卫生、村庄绿化、道路铺地、村容村貌等方面。村口景观是整个村庄的第一形象和文化展示窗口,应通过牌楼、大门、景观石、植被绿化、宣传牌示等手法进一步强化村庄的主题风貌;村民活动广场是一个村庄文化、民风民俗、邻里交流的聚集地,是村民活动纳凉的最佳空间,应在广场上设置供村民游憩的亭廊座椅,同时在广场两侧增加村民活动宣传栏,展示村庄活动、健康知识、公共卫生、时政新闻等内容;村庄卫生要分类整治,合理设置垃圾箱、垃圾处理点及垃圾回收中心,定期给村民宣传垃圾分类的必要性,村委会设置管理监督小组,责任到人,明确分工,彻底解决村庄脏乱差的问题。
 
3. 道路整治要完善公共界面
 
对村庄主干道路与次干道路进行道路硬化,村庄步行小径要铺设鹅卵石或者毛石图案,扩宽道路两侧景观绿化,道路两侧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如路灯、座椅、垃圾箱、宣传牌、景观小品以及公共休憩空间,道路两侧种植具有乡土特色的植被花卉,行道树以遮阴的大乔木为主,乔灌木搭配形成丰富的道路景观。整治道路两侧杂乱管线,避免破坏天际线景观。道路公共休闲空间应融入地方文化,以浮雕墙、雕塑小品、宣传牌的方式进行包装设计,休闲空间应设置满足村民游憩的休闲座椅和景观平台,完善乡村道路的功能性与层次性。
 
 
4. 河道整治要增强滨水体验
 
对村庄内的河道、水库、水塘、湖泊进行系统的整治,从水体净化做起,对河道进行清淤改造。通过种植湿生植物、设置沉砂池、修筑拦水坝等方式,改善水质,提升防洪能力,满足亲水体验。在河道边设置三级滨水体验系统,岸堤设置滨水游憩栈道、骑行绿道和亲水木栈道,打造立体的滨水体验空间。滨水设置汀步、亲水平台、游船码头等设施。游船码头分类分级,一级码头以售票、咨询、商业、集散为主;二级码头以服务、休憩、商业为主。利用水资源开发游船体验、垂钓休闲、亲水游憩等水上旅游产品,丰富村民与游客的滨水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