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专题 > 实战经验 >
实战经验
乡村文化建设人才体系如何建设?||华汉文旅讲乡村振兴发布日期:2019-05-13 作者:华汉旅业
乡村文化振兴,关键是“人才”。大力实施乡村文化人才战略,促进人才集聚创新,建立完善的乡村文化建设人才体系,筑牢乡村文化振兴的根基。
培育乡村文化人才,强化人才支撑
充分发挥乡村文化振兴中人才的主导作用,首先,发挥政府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持,以及政府权威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其次,农民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尊重农民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有利于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最后,借智汇力,集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有利于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一)培训基层党员干部,提升乡村文化服务能力
加强乡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提升他们的乡村文化服务能力。通过培训教育和宣传等手段,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和乡村文化工作人员在乡村文化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带头引导作用,提升他们对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视,为乡村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培育乡村本土人才,提振乡村文化振兴内生动力
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是乡村本土的农民,他们既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受益者,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因此,要注重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性,培养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同时要注重加强对乡村传统文化人才的培养,制定完善的乡村文化人才培训制度,一方面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另一方面,与时俱进,提升他们的传承创新能力,促进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 培养农民文化自觉意识
注重培养和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培育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将更多的农民变成自觉的传统文化传承人。
2. 培育乡村文化人才
依托乡村文化礼堂、祠堂等地,建设乡村文化人才实训基地,加强对乡村文化人才的培训,丰富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提升乡村文化人才的素质水平和创新设计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案例链接:甘肃省肃州区培育红色文化人才,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银达镇位于甘肃省肃州区西北部,镇政府驻银达村,肃州区充分依托银达镇独特的红色文化优势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在银达村新建红色文化人才实训基地,大力培养储备乡村文化人才,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鲜力量。银达红色文化人才实训基地配备了专业授课师资,通过“菜单”选学、现场教学、课堂讲学、体验践学、文艺助学等教学模式,定期开展声乐、器乐、戏曲、编剧、社火、编剧、非遗传承等专题培训,计划年培训农村文艺人才 1000 人次,着力培养一批“懂编排、会器乐、能演出”,常年活跃在乡村一线的文艺骨干,繁荣农村文化,使红色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实施乡村传统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大力支持乡村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民间艺术团、民间艺人、文化示范户等乡村传统文化人才的培训,一方面定期开展培养活动,举办培训班,拓宽他们的文化服务渠道,引导鼓励他们排练举办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乡村文化(演艺)活动,并“走出去”,加强对外宣传与交流,弘扬和传承本地乡村文化;另一方面在资金、技术、场地、设施设备等方面予以一定的扶持,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案例链接:农道联众开创者孙君“新村民计划”
农道联众开创者孙君的“新村民计划”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外引”,即鼓励和引进外来艺术家人才;二是“内训”,即培训本地具有一定手艺技能的农民,铁匠学铁艺、木匠学木艺、泥瓦匠学陶艺等,传统老匠人的手艺得到创新发展,促进乡村传统文化人才的培育。
重视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的建立,为优秀文化人才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建立健全乡村文化人才骨干网络,使乡村文化的管理人才与专业人才、土生土长的文艺骨干、乡村文化能人、民间传统艺人等和谐共生。
(三)广纳社会群智群力,营造良好乡村文化人才环境
1. 广纳社会文化人才
制定出台乡村文化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选拔一批热爱乡村文化的文化能人、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各方面人才加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广纳社会群智群力,投入乡村文化振兴中来。
2. 营造良好乡村文化人才环境
完善乡村文化人才引进政策和体制机制保障,解决其住房补贴、子女上学、医疗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让广大外来社会文化人才对乡村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吸引并留住广大社会文化人才,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人才支撑,让社会人才在乡村优美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案例链接:艺术乡建大师曾鸣的农道艺宿区
曾鸣是艺术乡建的发起人、农道艺宿区制作人,他和农道联众是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乡建团队,先后创造了一批如郝堂、三瓜公社、戴河村、阜平、小堤、樱桃沟、排扎等知名案例。
曾鸣与保定市阜平县合作,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部分,在四个村落中实施他的艺宿区项目。当地政府非常支持艺宿区的建设,并制定一系列土地、财税、基金方面的扶持政策,譬如,允许艺术家以平价购买到大产权土地,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可以自己设计和建造工作室美术馆;对建筑设计、展览活动、艺术创作优异者给予较大的补贴,让大家能踏踏实实安家、安安心心发展。
3. 完善乡村人才培训制度
建立健全乡村文化人才培训制度,加大对乡村文化人才的培训力度。定期对乡村文化骨干、乡村文化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提高其政治素养和文化水平。
加强组织领导,保障乡村文化振兴
(一)加强乡村文化管理
1. 加强乡村文化资源普查
加大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普查力度,开展乡村文化资源普查活动,强化文物保护责任,增强乡村文化保护意识,实现对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保护和管理。
2.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提升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和老党员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带头作用。
3. 发挥文化在乡村善治中的作用
挖掘乡村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元素,树立良好道德风尚,弘扬传统文化,打造文明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发挥优良家风家训的正向外部效应,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引导社会新风尚。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促乡风,打造风清气正、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加强乡村德治建设,倡导以德治村,通过道德力量,规范道德行为,推动乡村崇德向善。
(二)强化政策保障
建立和完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出台加强农民思想教育和乡风文明建设的具体指导意见,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政策保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乡村文化保护和建设专项资金。积极申报乡村文化振兴项目,争取国家层面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整合资金和资源,以加大乡村文化建设支持和倾斜度,加快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完善配套。
坚持政府主导,全面落实乡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经费,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其列入市县财政预算,为乡村文化设施运行提供保障。对乡村的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民俗演艺等乡村重点文化产业,给予一定的项目和资金补助。
(四)拓宽投融资渠道
遵循共谋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力量投入乡村文化建设。拓宽乡村文化振兴资金来源渠道,采用“众筹”方式来筹集资金,一是政府资金投入;二是村民自筹资金,采取村民“自筹”方式获得一些公共性文化设施及活动经费,如农家书屋、农民演出团等;三是社会众筹,即通过乡贤、能人、志愿者以及社会组织等公益性捐赠方式获得资金。
(五)完善机制改革
建立健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机制。将乡村文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纳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中、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中,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考核力度,建立健全乡村文化建设考评体系。
(六)拓展宣传渠道
拓展乡村文化宣传推广渠道,提升乡村文化要素的辐射力,让乡村文化建设接地气、聚人气。
立足乡村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采用传统的宣传渠道开展乡村文化传播,采取乡村文化墙、宣传栏、广播(车)、文化宣传手册和海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推广,使得乡村文化建设接地气。
同时,借助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和自媒体,制作宣传推广反映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先进个人事迹等作品,充实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乡村文化建设聚人气、暖人心。
(七)建设农村组织
加强乡村组织建设,提升农民集体意识,重构乡村熟人社会环境,构建以家庭为核心,以亲缘和地缘关系为基本纽带的彼此密切依赖的伦理法制的乡村熟人社会关系。创建各种乡村集体组织,如乡村文化理事会,将农民由独立的、分散的个体统筹到各个集体组织中,增强农民对村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