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专题 > 实战经验 >
实战经验
华汉旅视点‖教你轻松玩转“全域旅游”发布日期:2016-12-28 作者:华汉旅业
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做了《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创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提出将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以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这意味着发展全域旅游将成为一项影响全局、引领未来的发展战略。同时,全域旅游更是旅游行业全面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载体,发展全域旅游的战略意义超越旅游本身。
如今纵观国内,对全域旅游有了认识并大胆实践的市、县越来越多,那么要想在这个大环境中脱颖而出,就需要有优秀的规划方案和团队,结合区域特点和发展基础,进行行之有效的开展。华汉旅做旅游规划十多载,以实战经验来透视“全域旅游”未来的发展,我们认为“全域旅游”的推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全域旅游“无死角”
全域旅游主张由传统单一的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转变,旅游吸引物全域覆盖。这就要求开展中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全局谋划,综合管理,配套服务,达到“处处游景,处处优”的区域一体化景观,大到重点城镇、乡村景观,小到街道、公侧,使游客从一下车或者刚进入该区域,就感受到旅游观光的开始,使全域呈现出360度无死角的优质旅游格局。同时要注意,“全景”并非冗、杂、劣,而是全、美、优,它是有重点,有特色,主题鲜明的旅游综合体。这里要特别提到“郑州航空旅游”,它不仅丰富了全域旅游方式,更弥补了空中之旅的空缺。这种匠心独具的思想是开展“全域旅游”非常缺失的。
2、域内交通“一条龙”
把交通放在这第二点的位置,是因为全域旅游是旅游发展状况倒逼推动出现的,或者说全域旅游的提出就是为了使“突出的问题”迎刃而解,所以,针对现如今旅游业存在的大问题“旅游交通拥堵”,主张区域内交通问题的领先改善。合理布局区域内的交通网络,完善公共交通线路,优化自驾游和绿色自行车线路,同时对域内私家车出行时空分布辅之以必要的控制和调节。在有条件的区域内,可以吸取云台山景区交通建设经验“全域公交一体化”,即在全区域内构建“一条龙”出行服务,根据区域发展态势,还可推行观光车、小型轿车全域旅游线路,做成让游客“方向无忧、线路无虑”的舒适的交通服务体系。
3、各行各业“齐拉手”
打破旅游业与其他行业关系不温不火的僵局,加强与区域内的农业、手工业、文化、体育、信息、商业、工业、房地产等产业的融合,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用旅游业来改造、提升这些产业的附加值,推动产业的共同发展并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如当今热行的生态农业之旅,是旅游与农业的深度结合,不仅带动了农业经济,而且推动了旅游业发展创新,丰富旅游模式。旅游工业园区、旅游文化体验、旅游体育竞技等都是旅游业与其他行业合理有效融合的成果。区域内行业之间的协调与融合,使域内形成特色旅游片区,这些片区又在管理、交通、服务等的统筹一体化下,组合出个性突出的“全域旅游”景观。
4、配套服务“主客享”
全域景观一体化,要求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等跟随布局。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为旅游主体提供优质的服务,还要考虑到拥有这片“乐土”的当地居民。这就要求酒店、餐饮、公共设施、咨询服务等的建设既要全域合理布局,保证游客的出行,同时还要兼顾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娱乐休闲需求,建设出主客双方和谐共享的统筹全域的配套服务网。如重要的厕所建设,要全域覆盖,环境卫生,服务周到,实现主客和谐共享,另外以“智慧旅游”为手段提升旅游的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公共服务的全域覆盖,构建外来游客与本地市民共享的宜居宜游的高品质区域环境。
5、四季全时“任你行”
全域旅游不仅要统筹整个区域的景观、交通、公共设施、管理和服务体系,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的就是“旅游时间”的整合。这一点准确的对准当前旅游业存在的问题——“黄金周景区承载压力大”。全域旅游要求域内无论淡季旺季、白天夜晚,无论是核心旅游区域内外,都能够给游客提供能够满足其体验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这就需要,全域致力于打造四季“各有千秋”、昼夜“各有所长”以及区域内外“各有天地”的“全时”旅游吸引资源。如北京整个区域,秋天有香山红叶、冬天有银装故宫、春天有绿意长城、夏天有清凉胡同;城区有现代化大都市的魅力,郊外有自然乡村的恬淡,旅游覆盖整个时空,再加上首都的光环,北京自然能在旅游市场发光发亮、经久不衰。另外,地域充分结合自身条件另辟蹊径,发掘淡季旅游特色,创新设计旅游产品,如以“随心、惬意、轻松、个性、休闲”为主题,迎合旅游者心理,还可以利用节日庆典、体育赛事、大型会展等吸引旅游者眼球。如秦皇岛“二月二,龙抬头”庙会、开封每年三月份的“郑开马拉松”,这些活动均有带动旅游发展的效果。
6、城乡旅游“一体化”
全域旅游建设,使城乡边界越来越模糊、城乡生活水平越来越接近,城乡百姓幸福指数均得到提升。而且乡村旅游也是这两年政府非常重视的扶贫攻坚的手段。所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仅是全域旅游发展的要求,更是政府号召的有力响应。建设中突出城市现代化风采,注重乡村原生态绿色,“城市有城市现代化的吸力,乡村有乡村原生态的引力”,加之全域统筹规划管理,使区域内呈现“原始到现代模式切换自如”的别样风采。如济源城乡统筹全域范围规划建设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成果:“中心城区的靓丽宜居、城市组团的集约集聚、重点城镇的现代时尚、美丽乡村的生态宁静,间以绿树成荫、鲜花点缀、小品穿插的城乡公路”。
7、龙头景区“强带动”
上边曾提到,全域旅游并不是无重点的全域零散的随意游览,而且一个区域推出“全”理念后,新出现的景点也不可能与原优质景点齐头并进,这就需要龙头景区发挥带动作用,用它的名牌效应和良好的口碑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使该区域为游客所知晓。如“十二五”期间,郑州龙头景区带动作用增强,不少新型热点景区游客如织,乡村旅游遍地开花,都市旅游异军突起,以“天地之中”为代表的传统龙头景区深耕细作,带动度假村等新兴景区发展欣欣向荣。
8、生态保护“创新行”
全域旅游发展要严格遵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推进旅游与生态建设融合,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与各行各业的融合能很好的推动这一点的实现,为适应旅游的需要,行业需要优化观光旅游环境,尽量减少污染,以达到旅游者的满意,提升本业附加值。其实,除去传统的绿化带统筹建设、减少污染物排放及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宣传,用“科技创新”手段来保护生态是很必要。其一是生态管理方面,如海南省林业部门利用科技手段,对全省范围内的生态公益林实行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管理,切实提高重点公益林的保护管理水平;其二是生态建设方面,四川省若尔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通过推广高寒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提高了辐射区的植被覆盖,增加了产草量。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突出区域性特点,做好顶层设计,使生态保护方式新颖起来,让整个区域的环境都能得到改善,不仅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而且生态治理的成功案例也能让该区域得到很好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