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指出“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是未来城镇化要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之一。华汉旅认为古镇、古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保持特色的重要代言人,并提出用
文化旅游武装古村镇的发展思路。
由《规划》出发,华汉旅联想到2013年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考察时讲到:“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镇要保护好”。
而在2012年的一则公开报道中,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提到“目前全国有230万个村庄,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镇还剩下两三千座,而在2005年还是约5000个,7年消失近一半”。
华汉旅研究发现,在急速城镇化和高歌猛进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因为没有做好文化准备,我们无意识的将很多能代表中国基层文化的古村镇大量抛弃。还好,这种状况没有一直持续下去,在举国强调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今天,从国家高层到民间人士都开始停下激进的脚步并反思过去的发展模式,认识到古村镇文化保护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关注并出台一些政策文件来规范引导古村镇科学发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朱志刚老师关于古村镇保护有一段阐述:古村落是祖先创造的第一批文化成果,是一个群体的历史纪念碑,也是我们今天最后的精神家园,古村落的消失,或者说村落文化个性的泯灭,将釜底抽薪式地毁灭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景观,中国将从此沦为文明的弃儿和文化的乞丐。让人看得很是心痛,激发了每一个不愿沦为文明乞儿和文化乞丐的华夏子孙对古村镇保护的积极性,但是社会经济仍然是快速发展的,古村镇的居民也要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华汉旅认为如何将古村镇保护和居民发展进行完美融合,是目前需要我们进行重点思考的问题。
为此,华汉旅提出用文化旅游武装古村镇,其目的是借助文化旅游产业对资源和文化保护的先导型,发挥文化旅游产业的产业集聚和带动作用,推动中国古村镇保护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其原因如下:
1、文化旅游强调古村镇地域文化延续性和发展性保护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必将引导旅游发展注重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地缘文化使得每一座古村镇在千百年历史风雨中形成了独具自身性格的文化属性,正是这种文化属性形成了古村镇旅游的核心吸引力。
华汉旅提出文化旅游武装古村镇的首要目的是挖掘整理和保护属于古村镇的独特文化,而这种对文化的保护区别于传统的博物馆式文保模式,是“以文化促动文保”,即利用古村镇文化设计特色旅游相关消费产品,让游客在互动参与中了解地域文化发展地域文化,让原住民看到文化也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收益,让政府看到保护古村落对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而保证了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产品消费后所得收益又投入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形成一种永续的“保护——利用——保护”的动态性和发展性文化保护道路。
2、文化旅游武装古村镇强调古村镇空间结构的完整性和优化性
“求新求异”是旅游者到旅游地期望获得的重要内容,必然引导旅游在产品打造上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外在形象体验产品。华汉旅提出每一座古村镇在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特点上都是与村庄所处地方的风水格局、气候变化、宗教文化信仰向融合的,以常见的“四合院”建筑形态为例,山西的大院、北京的四合院和南方的院落传递出的是完全不同的文化特质。
在不同地域文化主导下的古村镇表现为不同的特色建筑和村落布局形态,比如北京京郊的爨底下村,就因为地处军事要塞,以四合院为原型,就地取石材作为建筑材料,保留了“京西石头村”的原有空间和形态,成为京郊的一个重要古村镇旅游目的地,村民都开始将古老的石头屋作为宝贝一样维护,同时对原有的环境进行优化调整,以更适宜人居体验,竖立起一种民间的自觉保护机制。用文化旅游武装古村镇,绝对不会搞大拆大建,而是对原有空间和建筑进行维护和改良修缮,将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古村镇的形态空间。
3、文化旅游武装古村镇保护将主导民间保护机制建立和完善
古村镇保护貌似是属于官方的义务,但是华汉旅认为如果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官方保护,必然使得投入的精力和资金严重不足,形成顾此失彼的格局。用文化
旅游产业武装古村镇后,村民将从旅游开发中获得诸多利益,这必将激发居民自身对古村镇保护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再加上政府的宣传引导,将推动古村镇民间保护机制的实现。建立古村镇保护的民间力量,弥补政府力量不足的短板,调动居民的保护积极性要远比简单的行政压制保护要更具可持续性。
4、文化旅游武装古村镇将村民的
可持续发展与保护最佳融合
文化武装古村镇的发展一定是站在村民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华汉旅提出古村镇的保护一定不是以牺牲原住民的发展为代价的,在云南和顺古镇的保护开发项目中,华汉旅提出在和顺古镇旁边建设一个新镇,承载改善古镇人居环境功能,老古镇就作为文化旅游传承发展区域和产业从业区,如果没有和顺老镇带来的巨大效益和良好发展前景,可能古镇的居民早就将老房子翻新了,那么中国十大魅力古镇可能早就不在了,所以文化旅游武装古村镇一定是从原住民的发展需求出发的。
用文化旅游武装古村镇在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古村镇保护的一种重要模式,如安徽的西递宏村、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福建土楼等等,都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文化
旅游目的地,但是受发展时代和阶段的限制,目前已经发展文化旅游的古村镇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1、古村镇文化可以进行适度创新但不可异化
有很多目前知名的古村镇类型景区,游客感觉原有的文化在文化旅游产业商业的胁迫下已经完全变异了,这种情况是真实存在的。以丽江为例,纳西文化古城不知道何时被冠上了“艳遇”二字,并一度成为最大的品牌,着实让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华汉旅提出古村镇的传统文化允许进行适度的创新,以适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比如有些民族的宗教仪式,本来是不允许有外来人员的,但是为了适应旅游开发,可以适当进行演艺化开发。但是文化基本的内容和宗旨不能改变。
2、古村镇文化旅游产业一定要尊重原住民权属的责任感
目前古村镇文化旅游开发一般采取的模式无非政府主导经营、社区自体经营和外来开发商主体经营三大主要模式。华汉旅提出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必须要充分考虑如何将原住民“主人”的心理追求转变成为对古村镇发展的重要维护精神,决不能简简单单的将原住民视为“商人”和“工人”,更不能撇开原住民独自发展。只有原住民一直将其作为自己的家,这样的地域文化才中断和变异,这样的古村落旅游才可能实现长久可持续发展。
3、古村镇旅游应该从顶层设计上建立古村镇长久可持续发展基金
华汉旅提出古村落旅游必须从顶层设计上就确立要建设古村镇长久可持续发展基金,而不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想到该征收“古城维护费”,同时一定要从古村镇门票等相关收入中留存一部分古城维护基金,基金由社会公益组织进行监督管理使用,必须保证这些资金使用在古城的维护和修缮上。
用文化旅游来武装古村镇可能是目前能够寻找到的最有效的古村镇保护路径,也许在未来会出现更加科学合理的古村镇保护发展模式。总归,华汉旅希望在未来我们的子孙后代还有幸来亲眼目睹祖先们生活生产的地方,让我们共同为保护古村落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