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为先导和主线,实现城乡统筹和产业联动的发展模式。全域内旅游产业全域覆盖、旅游景区全域联动、旅游产品全域优化、旅游线路全域统筹、旅游品牌全域整合、旅游市场全域营销,从而完成产业要素优化配置,确立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全域语境下的旅游扶贫,具有以下突出优势:
- ● 全面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城镇乡村,为旅游扶贫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和更好的发展基础
- ● 共建旅游,全面推动区域内各行各业发展旅游的自觉性,服务旅游的主动性,为旅游扶贫在在政策,资金和人力资源上获得更多主动权。
- ● 主导旅游,因地制宜开发满足多元需求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提升和完善要素服务水平,形成规模效应,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丰富多彩乡村旅游品牌。
文化的独特性和环境的生态性一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充满诗情的、乡土的、本真的、独具文化底蕴的乡村才是对城市或外来游客最具吸引力的乡村。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我们必须留住青山绿水,记住乡愁。而乡愁,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文化表达。因此,将文化创意与旅游发展相融合,提炼出独具乡村特色的历史、民俗、饮食、农耕等文化元素,通过对文化元素的挖掘及产品化表达,撬动乡村旅游的创新、持续发展,成为乡村旅游开发及乡村旅游扶贫的有效路径。
以创意思维谋划传统的民俗文化资源、建筑景观资源、农耕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资源的开发,让土掉渣的乡村旅游开出高大上的“洋范儿”之花,如著名的“牛栏就吧”。
将创意设计融入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在既有文化相似的现实中,通过不同的创意设计实现乡村差异性互补性发展。如将创意设计与乡村建筑相结合,形成住宿特色村;将创意设计与餐饮相结合,形成餐饮特色村;将创意设计与旅游商品相结合,形成购物特色村;将创意活动与民俗节事相结合,形成节事活动村等。
通过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极具创意的创意策划,形成更为大众喜爱的、体验性更强的各种节庆活动、演艺活动和赛事活动等,借助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拓展乡村旅游功能和产业链发展,并根据旅游者消费需求,设计产品、优化功能,形成乡村旅游全新的产业空间。
根据互联网思维,通过视频(小电影、微视频)、事件(主题活动、社群活动、公益活动)、自媒体、社区论坛、门户网站、节庆等方式,构建乡村旅游新形象、新品牌。
国务院发文点名鼓励客栈民宿、短租长租公寓,这让非标准住宿一时变的炙手可热。在一片大热的民宿中,大多均依托于乡村景观、自然风景及特殊文化资源,以景区为核心向周边辐射,形成独特的休闲旅居度假形态。截止2015年上半年,我国民宿超过4万家,民宿行业从业人员约84.7万人,市场规模112亿元。民宿也成为旅游扶贫的一个新战场。
- ● “市场主体+村集体组织+农户”的多元发展模式、“旅游发展公司+民宿协会+经营户”的立体管理模式和“种养业+特色产品+就业”的带动脱贫模式,鼓励市场主体采取房屋租赁优先考虑贫困户、建设用工优先录用贫困群众、服务运营优先雇用贫困群众,商品开发优先照顾贫困户的“四个优先”措施,构建旅游要素全聚集的全链条式民宿旅游扶贫模式。
- ● 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结对,租赁、改造贫困户传统民居,按市场经济原则与屋主分享民宿收益,且必须优先培训、录用贫困人员在旅游企业就业。
- ● 依托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优越的生态资源、地道的民俗资源等,通过就地、在家以民宿主人的身份发展旅游致富,同步实现“整村性”脱贫的目标。